热门搜索:  苏州  虹桥  杭州  昆山  力波中心
您当前位置:首页>资讯>楼市观点>

成交回暖、货币宽松,房价会涨吗?

发布日期:2020-06-12 20:02浏览次数:

 随着5月份全国多数城市新房供应加快,楼市供销两旺现象频现。在成交明显回暖的同时,成交量也出现了年内首次同比转增的态势。

  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报告显示,4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增长27%,同比增长2%。值得注意的是,年内成交量首次实现同比转增。另一方面,房地产行业金融环境与上个月相比基本持平,5月份,M1同比增速创两年来新高,住户部门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小幅收窄,但仍高于3月,首套房贷平均利率已连续6个月小幅下降。

  易居研究院分析认为,部分城市的销售火爆只是局部现象,大部分城市楼市成交有序回暖,楼市并未出现明显的抬头迹象。从购房需求端来看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多个行业居民收入存在下降风险,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购房置业需求。虽然6月份房企为冲刺半年度业绩,会加大营销力度,楼市成交继续回暖的概率较大。但在目前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下,大部分城市的楼市成交不具备大幅增长的条件。同时,从目前货币环境和政策环境来看,楼市表现大概率与2013年上半年的局部热点城市行情相似,难以出现2016-2018年似的全国普涨。

  5月40城成交面积年内首次同比转增

  根据易居研究院《2020年5月全国4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报告》显示,5月份监测的4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增长27%,同比增长2%,成交量年内首次同比转增。

40城新建商品住宅成交

  如果从前五月的表现来看,40城成交面积仍然同比下降24%,但累计成交面积同比降幅已连续三个月收窄。

  易居研究院研究员沈昕表示,预计6月房企为冲刺半年度业绩,会加快推盘节奏、加大营销力度,楼市成交继续回暖的概率较大。但在目前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下,大部分城市的楼市成交不具备大幅增长的条件。

  首套房贷平均利率连降6个月

  楼市供销两旺现象频现的同时,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也持续呈现下行态势。

  根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,2020年5月(数据监测期为2020年4月20日 - 5月18日),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.32%,环比同比均下降0.1个百分点。目前首套房贷平均利率已连续6个月小幅下降,利率的持续下行,会对居民贷款购房产生一定刺激作用。

  融360大数据研究院表示,本次数据监测期内首套房贷款利率水平环比下降10BP,主要原因在于,该监测期参考的5年期以上LPR水平环比下调10BP,多个城市随之下调房贷利率,部分城市降幅超过10BP,从而带来全国房贷利率大幅下降。

  金融环境方面,央行6月10日公布的《2020年5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》显示,5月末,广义货币(M2)余额210.02万亿元,同比增长11.1%,增速与上月末持平,比上年同期高2.6个百分点;狭义货币(M1)余额58.11万亿元,同比增长6.8%,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.3个和3.4个百分点。另外,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.48万亿元,同比多增2984亿元。分部门看,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043亿元,其中,中长期贷款增加4662亿元。

住户部门贷款

  另外,易居研究院近日发布的《金融环境与房地产市场研究月报》显示,根据监测,4月住户部门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小幅提高,5月小幅收窄,但仍高于3月。报告预计,未来几个月住户部门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仍有较大概率会继续提高。从房地产行业金融环境来看,与上个月相比基本持平。今年央行已实施过三次降准,LPR两度下调,市场利率显著下行,资金面整体比前两年更宽松。从M1同比增速走势来看,5月创两年来新高,从2012年四季度和2015年下半年的经验来看,M1增速如能持续提高的话,股市和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将会上升。

  易居研究院分析认为,目前楼市政策与2015年时鼓励居民住房消费的政策有很大差异。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坚持“房住不炒”,这是自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“房住不炒”后的再次重申,可见政府在保障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上的决心。央行5月29日发布的《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(2020)》指出,下一步,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、不是用来炒的定位”和“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”要求,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、一致性、稳定性。沈昕表示,从目前货币环境和政策环境来看,与2012年四季度至2013年一季度时更为相似,楼市表现大概率也与2013年上半年的局部热点城市行情相似,难以出现2016-2018年似的全国普涨。

来源:中房网


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
Copyright © 2015-现在. 房汇通版权所有

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136号

     备案号: 沪ICP备20015645号-1     沪ICP备20015645号-2